|
![]() |
欢迎来到江苏省人民医院溧阳分院、溧阳市人民医院网站! |
陆建保院长:同质化、一体化深度融合,需实打实的机制创新和资源整合 | ||||
【字体:大 中 小】 | ||||
近日,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主办、《健康县域传播平台》协办的“迈向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大会”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。会中,江苏省溧阳市人民医院院长陆建保接受访谈。 “作为溧阳地区首家集医、教、研、康防保为一体的三级乙等综合医院,我们始终以‘守护县域百姓健康’为初心,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。”江苏省溧阳市人民医院院长陆建保的话语中,透着对医院79年发展历程的体悟。 始建于1946年7月的溧阳市人民医院,历经七十余载积淀,已成长为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附属医院、多所高校教学医院,2022年更入选全国首批“千县工程”县医院名单,相继斩获“中国县域急诊急救大平台建设示范单位”“江苏省文明单位”等多项荣誉。这一切的跨越式发展,离不开清晰的战略定位与顶层设计。 同质化、一体化深度融合 2016年9月,一场改变医院发展轨迹的合作拉开序幕——江苏省人民医院与溧阳市人民政府签订“院府合作”协议,共建江苏省人民医院溧阳分院。“这不是简单的技术支援,而是‘同质化、一体化’的深度融合。”陆建保强调。 在此基础上,2017年9月,总投资15.06亿元的新院区正式启用,10.06万平方米占地面积、19.5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的新空间,搭配3.0T核磁共振、128排螺旋CT、直线离子加速器、DSA等大型设备,为医院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硬件支撑。 如今的溧阳市人民医院,核定床位1100张,设有31个临床科室、11个医技科室,在职职工1562人中,卫技人员占比超87%,高级职称427人、博士与硕士共191人。2025年上半年,门急诊量达55.41万人次,同比增长 12.89%;出院2.42万人次,四级手术同比增长24%。一串串数据印证着医院作为县域医疗龙头的专业实力。 “我们要做的,就是让溧阳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。” 抓住“机制”与“资源”两个核心 “高质量发展不是一句空话,需要实打实的机制创新和资源整合来驱动。”
陆建保认为,医院能保持稳健增长,关键在于抓住了“机制”与“资源”两个核心。 “院府合作”模式的深化,成为机制革新的关键。2023年第三届理事会的召开,不仅修订了章程、续签了协议,更破解了合作中的难点堵点。 截至2025年6月,江苏省人民医院已派出47名管理人员和专家常驻溧阳,从“输血”到“造血”的转变清晰可见:胃肠外科、急诊医学创新团队相继引进,卒中/介入诊疗、乳腺病诊疗等多个分中心落地,王水、徐泽宽等知名教授专家工作室接连成立,“双主任制”“师徒结对”让学科实力快速提升。 “这些专家带来的不仅是技术,更是管理理念和学术思维的革新。” 陆建保说,这种多维度帮扶,让医院疑难危重病例诊治水平显著提高。 政府主导的资源投入,则为医院发展注入强心剂。2017 年新院区建设只是起点,2022
年专项投资的科研教学中心于2025年5月交付使用,首批学生入驻标志着医院“医教研”协同发展迈入新阶段。 学科布局的优化,是资源整合的另一亮点。近年来,医院先后增设介入放射科、营养科、放疗科、康复医学科等科室,普外科、骨科完成亚专科分科,向“专、精、深”迈进。2024年审核通过新技术新项目90项,2025年首批通过33项,持续的创新动能让学科建设结出硕果:普外科成为全市唯一省级临床重点专科,骨科跻身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,市级重点专科达10个,阶梯式专科体系已然成型。 “患者需要什么,我们就发展什么,资源跟着需求走,才能让每一分投入都产生最大价值。”陆建保的这番话,正是医院资源整合的逻辑所在。 打破铁饭碗,才能让有能力、想干事的人有舞台 “人才是第一资源,学科是立身之本,两者相辅相成,共同构成医院的核心竞争力。” 在陆建保看来,医院的持续发展,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和一批有实力的学科。 人才机制的“破冰”,体现了医院的决心。2025年5月,行政职能部门率先试点“岗位竞聘”,修订后的《中层干部管理办法》明确“优胜劣汰、能上能下”,这一改革即将在临床医技科室全面推行。“打破‘铁饭碗’,才能让有能力、想干事的人有舞台。”
陆建保表示。 “双主任制” 覆盖普外科、消化内科等8个科室,省级专家与本院骨干分工互补,形成 “1+1>2”的合力;分层分类的人才库建设,首期11人、第二期7人入选,系统培养学科领军人才、骨干和青年人才;“师徒结对”活动中,2023年31对师徒经考核评出8对优秀,让本土人才快速成长。近3年签约51名硕士研究生,更让人才梯队持续优化。 学科建设的“攀高”,彰显了医院的实力。以普外科为例,2021年创成省级临床重点专科,成为全市标杆;骨科2025年成为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,2024 年顺利通过常州市区共建医学重点学科复评;2024年新增神经内科、重症医学科、急诊科3个市级重点专科,总数达10个。 “我们不追求‘大而全’,但要‘专而强’。”陆建保介绍,每个重点专科都有明确的发展方向,比如普外科在消化道肿瘤领域持续深耕,2022-2025年连续4年举办“消化道肿瘤”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,学术影响力不断扩大。 人才与学科的双向赋能,让医院核心竞争力持续提升。2024年,骨科张文玺团队的“3D打印技术”临床转化应用,斩获省卫健委医学引进新技术一、二等奖,刷新了溧阳医疗卫生系统的获奖纪录;同年,67个课题立项,包括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,科研实力显著增强。 “看着年轻人成长、学科变强,我知道医院的未来有了底气。”陆建保的话语中,满是欣慰。 在医共体单位设分院中心,形成慢病管理协同网络 “医疗的未来,必然是数智化与人性化的结合,而慢病管理则是县域医院守护百姓健康的重中之重。”陆建保认为,医院的高质量发展,最终要体现在让百姓就医更便捷、健康更有保障上。 惠民服务的深化,让百姓获得感持续提升。“一次挂号三日复诊有效”“无陪护老人伴医服务”“特殊人群绿色通道”,一系列举措优化就医体验;口腔科、妇产科试点“诊间支付”,“一站式预约中心”破解就医堵点;2022年12月以来,57位省内外三甲医院专家来院坐诊,2025年上半年接诊10917人次,同比增长22.98%。“让百姓不用跑远路,就能看上大专家,这是我们的承诺。”陆建保说。 而在慢病管理领域,医院的探索更是成为县域标杆。2025年1月,慢病管理中心正式成立,构建起“防、筛、诊、治、管”全流程的“四高共管、六病同防”体系,涵盖高血压、冠心病、糖尿病等6种疾病,并在9家医共体单位设立分院中心,形成县域协同网络。 “慢病管理不能只靠医院,要织密一张覆盖城乡的网。”陆建保强调。 其中,糖尿病管理的“1+X”模式尤为亮眼。自2020年起,医院以糖尿病为切入点,推进高血糖、高血压、高血脂、高尿酸“四高”规范化管理,构建起以医院为MMC(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)区域总中心、辐射14家乡镇卫生院分中心的网络。14名基层糖尿病首席医师和14名专科护士经系统培训后,负责分中心运营与质控,让规范诊疗延伸至村卫生室,实现“早发现、早诊断、早治疗、早管理”。 “有位大爷以前每月要跑市区测血糖,现在在乡镇卫生院就能享受到和总院一样的服务,这就是我们想看到的。”陆建保举例说。2025年6月,医院入选 “县域慢病管理中心项目建设单位”,其模式为全国县域慢病管理提供了宝贵经验。 从人才与学科的双向赋能,到惠民服务温暖人心,再到慢病管理守护长远健康,溧阳市人民医院正以实际行动,勾勒出未来县域医疗生态的美好图景。 “79年的发展,是一个新起点。”陆建保表示,溧阳市人民医院将继续坚守公立医院公益属性,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,为县域医疗事业贡献更多“溧阳经验”。 | ||||